电力科技创新面临新挑战,业内给出这些建议

时间:2025-05-10 18:39:00 浏览:0

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5月8-9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举办。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在大会上表示,随着能源变革的深入推进,智能电网、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迅速发展,与电力各领域融合创新。

黄学农表示,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用数字技术赋能行业转型升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拓展融合创新应用场景,构建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电力行业科技创新是推动能源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就,推动能源电力自主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形成多轮驱动的能源电力生产体系。

大会上,中电联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年度发展报告2024》显示,近年来,我国电力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产出丰硕。2023年,我国主要电力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8%,科技创新投入资金1816.8亿元,较2022年增长10.49%。其中,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建企业投入的科技创新资金分别为545.6亿元、861.7亿元、409.5亿元。

中电联理事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辛保安表示,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电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保障电力安全供应、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截至2025年3月,全国电力装机达34.3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9%,风光新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火电,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9%。多年来,中国保持全球特大型电网安全运行的纪录。

“十五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期,电力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辛保安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科技创新需求非常迫切。随着新能源比例快速提高,各类终端用电设备数量迅速增长,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性日益突出,电力供需调节难度持续增加,极端天气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于电力系统安全韧性、气候弹性、调节柔性、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电力发展许多领域都已进入“无人区”,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各种难题挑战。

他还提到,一些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材料等仍存在“卡脖子”问题。比如,光伏胶膜、风机主轴承等部分新能源组件仍然依赖欧美,长周期电化学储能技术有待创新发展,特高压套管、分接开关等核心装备研发尚未全面突破。在数智化时代大势中,如何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力发展有机融合、相互赋能,还面临许多挑战。

对此,辛保安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坚持自主创新,抢占电力科技发展制高点;二是坚持协同创新,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三是坚持体制创新,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四是坚持合作创新,营造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辛保安强调,要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在新能源发电、数智化坚强电网、储能、CCUS、氢能等重点领域加大攻关力度,掌握源头底层技术,带动重点装备突破。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高端装备、智能制造、AI大模型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健全创新体系,建立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大会面向行业征集100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并汇编成册,重点发布了《35kV长距离高温超导电缆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电鸿物联操作系统》《新一代低能耗燃烧后碳捕集关键技术及应用》《自主可控重型燃气轮机智能化控制系统》《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等5项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