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第二小学探索体育育人新路径——以体育之笔绘就育人新篇章

时间:2025-05-12 10:53:00 浏览:0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磨砺学生意志,强健学生体魄。通讯员 周 域 摄

编者按

在成绩压力与体质健康的天平上,一所县域小学如何破局?淅川县第二小学以系统性改革作答,把高质量推进体育工作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谋划、安排、落实,用深度探索实践书写了“以体强魂”的新时代教育答卷。

破 局

从国家战略到校本实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长期以来,唯分数论、唯升学导向等功利化教育倾向盛行,严重影响了教育生态。部分学校和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其德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上,一些学校重视不足,存在体育课时不足、师资紧缺的情况,甚至为了分数挤占学生的活动时间。国家卫健委近年来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近视率达36.6%,肥胖率达7.9%,校园里“小眼镜”“小胖墩”呈逐年增多之势。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将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纳入国家战略。

淅川县第二小学在《淅川县教育体育局“体育强教”三年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深刻领会“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学校成立政策研读专班,梳理出“健康第一”“体教融合”“评价改革”三大实施路径,将习近平总书记“没有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就没有远大发展”的嘱托转化为一项项具体行动方案,走出了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强校之路。

筑 基

从家校共育到课程改革

在淅川县第二小学,学校体育与德智美劳教育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奏响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壮美乐章。

家校共育打破认知壁垒。“分数不是人生的全部,身心健康才是终身的太阳。”在淅川县第二小学,这样的理念正重塑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开办健康课堂,向家长普及学生身心健康知识,提升家长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还积极开展家校共育活动,邀请有专长的家长到校讲授健康知识,邀请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活动和运动会志愿服务,营造积极向上的家校共育氛围。

与此同时,学校推行一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通过实施“硬核举措”,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出汗课表”打破传统课时安排。学校克服困难,确保每班每天有一节“能出汗”的体育课,排入课表扎实落实。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课体能练习,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

学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各年级“量身定制”特色大课间活动:一年级绳操训练协调性,二年级篮球操学习运动技能,三年级武术操涵养精气神,四年级旗操释放激情,五年级足球操培养团队意识,六年级广播操增强体质。

小课间同样是多样成长的大舞台。淅川县第二小学出台举措明令禁止教师侵占课间时间,以保障学生有充足时间放松身心。除了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在校园内设立共享书吧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每一个“微空间”,设立跳节气、跳米字格、跳田字格、微型羽毛球场、小足球场、沙包投准区、跳绳区等自主运动小区域,把课间活动时间变成一场运动“嘉年华”。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规范体育课堂,落实周体育公开课、随堂课制度并强化跟踪指导,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深化体育校本教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尝试体教融合教研,创编的红色歌曲韵律操、《少年中国说》武术操等,深受学生喜爱,成为淅川县第二小学的校园特色名片。

在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面,淅川县第二小学锐意改革——对老师,摒弃体育课是副课的观念,视体育老师为主课教师,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同等对待;对学生,改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更多关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逐年递增。

赋 能

从作业“减法”到活动“加法”

“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学生健康运动的“加法”?且看淅川县第二小学如何破解难题,为学生打造立体化成长空间。

作业赋能。学校严格执行“双减”政策,把语数英等学科书面作业以制度的形式从量上“减”下来并严格执行,与此同时做好体育“加法”,给学生布置周末、晚间体育作业清单,记录每日锻炼时长,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

社团添彩。学校成立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武术、田径等各类体育社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赛事磨砺。学校构建“班级-年级-校级-县域”四级赛事体系:每月每段开展一次学生全员参与的田径赛,每学年组织一次集团运动会,每学期组织一次校运动会、一次校际单项联谊赛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市各类体育比赛。通过多样化多层次体育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上领奖台,以赛促趣,以趣促练,以练提质。

活动助力。学校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春踏青、秋登山的户外课程,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远足、登山活动,将课堂延伸至青山绿水间,让学生体会书本之外的“诗和远方”。

铸 魂

从传承精神到点亮人生

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体育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如何深化体教融合、弘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淅川县第二小学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专题教育中集中宣讲。榜样力量如同星火,既能照亮个体成长之路,也能汇聚向上向前的巨大能量。学校以少先大队为主阵地,充分发挥红领巾讲解员的作用,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对全体学生集中进行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向学生讲述体育明星赛场拼搏的精彩瞬间,以及他们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故事,让体育精神在每名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在教学环节中具体渗透。学校规范每一位教师的体育课,在每节课中渗透中华体育精神,在“教会、勤练、常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和领悟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的重要性;在拔河、接力等团体运动项目中引导学生感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深刻体会中华体育精神带来的力量。

在教学实践中精准评价。记录学生在团队协作、抗压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对克服身体障碍完成体育锻炼的学生颁发“坚毅徽章”。淅川县第二小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挖掘学生的体育精神,通过充满仪式感的评价,不断增强学生自信,让体育精神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一种内驱力。

在重大赛事中全面发扬。无论是校级赛事还是上级组织的各种赛事,学校都会派出专门辅导员,精心备课,以国家或校内历届运动员真实生动的成长案例,对参赛学生集中进行体育精神教育,鼓励他们在比赛中传承、发扬体育精神。同时,派出体育小记者,捕捉运动会的精彩瞬间,利用学校大屏幕、红领巾广播站常态宣传报道。此外,还通过组织校园体育小明星事迹报告会,向全校师生推介身边榜样刻苦锻炼、顽强拼搏、为校争光的动人事迹,点燃师生对体育的热爱之火。

从保障运动时间到创新课程体系,从改革评价机制到弘扬体育精神,淅川县第二小学正走出一条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特色办学之路。如今,走进淅川县第二小学,校园里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活力。在体育教育的滋养下,淅川县第二小学的学子们不仅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更具备了积极向上的心态、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品质,这些宝贵的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助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淅川县第二小学将继续秉持初心,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持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牢坚实基础,向着更高的目标大步迈进,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