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向阳自发光——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姚何林
“这会儿还是很激动。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真是没想到。”5月23日晚,电话那头的姚何林声音高亢。当天,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获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的姚何林感慨万分:“这么多年,咱只是干了自己该干的事、能干的事,但今天我更加明白了这个道理:心若向阳,人生自会发光。”
一个失去双手的残疾人,胸怀坚韧与大爱。不仅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救助、治愈、抚养了两个被遗弃的孩子,为家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地。他的事迹如同一束光,照亮无数人的心灵。
自食其力
以不屈抗争命运
1977年,姚何林出生在陵川县西河底镇西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的他也曾自由自在,充满对未来的憧憬。然而,10岁那年的一次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是一个春天的午后,放学后的姚何林和小伙伴们相约玩耍时不慎触碰到变压器。剧烈的疼痛瞬间让他昏迷,再次醒来时,躺在病床上的他,只剩下两条残缺的断臂。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姚何林和家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但小小的他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儿,在母亲的陪伴与鼓励下,开启了艰难的生活自理训练。
无数个日夜,他用两条断臂艰难地练习穿衣穿裤,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和无数次的失败,可他从未放弃。练习洗脸刷牙时,断臂常常因用力过度而淤青红肿,他依然咬牙坚持。从最开始连筷子都握不稳,到后来能熟练地做饭、看书,姚何林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实现了生活完全自理,还能帮父母分担家务。
更令人敬佩的是,姚何林还学会了写字。他把笔夹在断臂中间,一笔一画地练习。由于没有手指的灵活控制,他写字时非常吃力,手臂常常酸痛不已,写出来的字也歪歪扭扭。但他每天坚持练习几个小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字写得越来越好,甚至比一些人手写得还要工整。
命运的不公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更加乐观坚定。随着逐渐长大成人,姚何林开始自谋生路。在相关部门帮扶下,20多岁的他干起了山羊养殖。每天与羊群为伍,与山野作伴,虽然辛苦单调,但他乐在其中。每个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就起床放羊。遇到下雨天,他浑身被淋得湿透,依然坚守在羊群旁边。冬天,寒风刺骨,断臂冻得失去知觉,他也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姚何林的辛勤努力下,他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几只羊发展到50多只,全家人的生活也跟着越来越好,还因此获评陵川县“脱贫攻坚奋进奖”。他用自己的努力证明:即使身体残缺,也能通过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铁骨柔情
用大爱托举生命
2001年6月11日凌晨,寂静的西河村被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姚何林的父亲姚正庆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个被遗弃在路边的婴儿。老人将婴儿抱回家后,大家才发现这个孩子囟门凹陷、脸色发青,还患有先天唇腭裂。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村民们纷纷前来围观。有人说:“这孩子病得这么严重,不好养活的,赶紧送走吧。”还有人劝姚何林:“你自己都是残疾人,生活已经够艰难了,再收养这个孩子,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面对众人的劝说,姚何林和父母陷入了沉思。
看着怀中弱小的生命,姚何林的内心充满怜悯。他想起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想起了父母对自己的不离不弃。“我们收养她吧,再苦再难,也要把她养大。”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父母默默地点了头。就这样,这个被遗弃的女婴成了姚家的一员,姚何林为她取名“路遇”,寓意在路边相遇的缘分。
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个坚强的家庭。2004年2月21日深夜,姚正庆又在离家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唇腭裂男婴。看着这个同样被遗弃的小生命,姚何林没有丝毫犹豫,再次将他抱回了家,并取名“路鹏”。
两个孩子的到来,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姚何林不仅要照顾两个患病的孩子,还要赚钱养家。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给孩子们做好饭,然后去放羊。晚上回来后,又要给孩子们洗漱、喂药,等孩子们睡下,他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休息。
为了给孩子们治病,姚何林想尽了办法。2006年,当他打听到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可以免费为唇腭裂患者做手术时,立即与医院取得联系,带着两个孩子踏上了求医之路。
在医院,姚何林日夜守护在孩子们身边。他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们的饮食起居,给他们喂饭喂药、换尿布。路鹏的手术非常成功,但路遇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进行二次手术。但此时的姚何林已花光了所有积蓄。
走投无路之下,他向院长、护士长求助。医院上下被他的无私大爱所感动,不仅免除了部分治疗费用,还动员全院职工为他捐款,最终让路遇的手术顺利完成。“要永远记住这些好心人,是他们改变了你们的命运。”每每向孩子们提起这些,姚何林总是眼眶湿润。
两个孩子日渐康复后,在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户口也顺利办结,姚何林名正言顺成为他们的父亲。为了给两个孩子更好的前程,姚何林省吃俭用供他们考上大学,真正让知识改变他们的人生。
真情守望
让善意充满世间
姚何林不仅是一位让人敬佩的父亲,更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人。农忙时节,他主动帮助老弱病残家庭干活。村里谁家有困难,哪家有红白喜事,他总是冲在前面帮忙。借助野外放羊的便利,他还主动挑起森林防火巡查的担子。虽然行动不便,但他却始终充满热情。
2008年,经过考试、面试,姚何林成为陵川县残联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专门为西河底镇残疾人服务。同为残疾人,他深知他们的艰辛和不易,经常深入残疾人家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大家提供帮助和支持。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勇敢面对生活、树立信心,积极为残疾人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医疗等问题。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残疾人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爱是相互的,也是会传递的。姚何林的坚韧和善良深深感动着周围的人们,街坊四邻和社会各界也始终关心着这个不易的家庭,经常给予他们热心帮助。2023年1月,姚何林的父亲姚正庆去世,村民们不请自到,主动帮助姚何林料理好他父亲的丧事。
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孩子们最好的“教材”。在姚何林的影响下,路遇和路鹏健康快乐地成长,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仅如此,两个孩子从小就分外懂事,知恩感恩。在学校,他们是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分子、老师同学们口中的好学生;放假在家,他们总是抢在父亲前面干活、做家务,照顾奶奶。现如今,毕业的姐姐已走上工作岗位,还在学校学习汽修技术的弟弟也满怀憧憬,“将来,我也要像爸爸一样,活好自己、温暖他人,努力回报社会。”
晋城好人、山西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一份份荣誉见证着姚何林的坚强与善良,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传奇。“这些荣誉不只属于我,也属于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们的人,更属于所有心向阳光、心中有爱的人。”姚何林说,“命运看似对我不公,我却体会到了难得的爱与温暖,收获了珍贵的快乐与幸福。我会继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追逐梦想、践行责任,带动身边更多人发光发热、守望相助,让善意充满世间。”
山西日报 记者王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