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 促进营商环境改善和行政效能提升

时间:2025-07-08 20:36:00 浏览:0

王钦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6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根据统一部署,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常态化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件的印发标志着“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经过合力攻坚和压茬推进,正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定型”、从“攻坚突破”到“长效运行”的根本性跃升。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完善重点事项的系统流程,拓展重点事项应用领域是推动政务服务理念转变、流程重塑、部门协同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

一、以理念转变为引领,构建常态化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的新格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数字政府建设中,各级政府履行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政务效能等职能,都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为保障“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的常态化推进,首先是要确立目标导向、管理协同、系统推进、高效服务的发展理念,推动政务服务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从分散建设向集约互联的转变,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奠定坚实根基。

一是树立常态化系统推进发展理念。“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建设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系统观念,必须摒弃部门、地方“各扫门前雪”的保护主义思维,主动打破行政壁垒。持续完善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的服务功能,高效推进部门、地方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聚焦办理量大、覆盖面广、关联性强的重点事项应用场景,形成“高效办成一件事”经营主体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重点事项总体清单。这些措施将有效打破“部门分割”思维定式,推动破除部门间互为前置、循环证明等隐性壁垒,倒逼政务职责、流程、资源的重组与整合,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生根。

二是践行便民利企、高效服务的发展理念。“一件事”能否高效办成、能否常态化推进,关键在于是否精准回应企业和群众最迫切、最高频的办事需求。“一件事”重点事项的常态化推进,要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服务成效的重要标准,以民生、企业“小切口”撬动政务服务效能“大提升”。《意见》聚焦办事急难愁盼,发布年度重点事项清单,各地区、各部门依据总体清单和年度重点事项,统筹谋划、合理安排、协同推进、逐步实现本地区本行业重点事项的落地实施。充分利用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办不成事”反映窗口、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渠道,广泛收集企业、群众和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和真实评价,确保线上线下渠道畅通、服务场景全面覆盖、业务流转衔接顺畅、企业群众办事便捷。这些措施是政府角色与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其关键在于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能精准对接群众期盼和市场关切。

三是坚持集约互联、系统推进的建设方向。数字政府建设实践经验表明,集约互联、系统推进并非简单的技术路径,而是破除部门壁垒、提高资源效能和提升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意见》将集约互联的理念贯穿于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提出要持续完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强化有关业务系统集约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强“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建设的省级统筹、省市县共用,强化基础要素资源的协同利用与集约建设,强化项目管理的统筹规划与高效协同,强化服务层面的一体化无缝整合与人才支撑,高效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系统整合集成,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铲除滋生“面子工程”土壤,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以流程重塑和要素资源利用为重点,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的常态化实施

优化重点事项业务流程是保障“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可持续运转的关键支撑。流程重塑的重点在于将试点探索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优化设计,固化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标准系统范式。同时通过数据资源有效供给和创新开发利用让企业和群众真正感受到“高效办成一件事”带来的效率之变、资源之能、体验之新、获得感之实。

一是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办事效能。“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要聚焦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服务事项,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服务方式,统筹线上线下办事系统和服务能力,提升重点事项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活力和水平。《意见》提出要以具体事项流程优化为基础,通过整合表单、归并材料、并联审批,推进包括跨部门关联事项集成办理与业务融合,系统性重塑重点事项业务流程。以“集成办、承诺办、跨域办、免申办”为重点,深化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等应用,降低办事门槛,提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安全服务和智慧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二是统一标准规范,实现高质量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要建立健全贯穿全过程、清晰明确、刚性约束的标准规范体系,进而消除区域间、层级间、部门间的规则差异与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同一事项实行同标准办理,确保流程优化、材料精简、时限压缩,提升政务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意见》提出要深化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统一事项名称、申请材料、受理条件、办理流程等基础要素,实现多渠道的标准统一和信息共享的高质服务。同时《意见》规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当符合法定权限和相关业务规范,不得违规降低审批标准等,进一步规范部门、地方的行政审批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推进增效发展。在流程重塑中,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是赋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素资源和关键引擎。“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显微镜”、“望远镜”作用,推动数智技术提升“一件事”重点事项服务效能。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应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智能问答、智能引导、智能预填、智能帮办等服务。《意见》提出要强化政务数据共享供需对接,持续完善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按需推动国务院部门垂直管理业务系统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对接,高效推动政务数据资源有序汇聚、按需共享、高效流转、开发利用,打破信息孤岛、驱动流程再造、实现精准主动服务。同时根据重点事项落地实施需要,推动国务院部门统一管理的政务数据回流地方,提升政务数据赋能基层创新发展能力水平。将数据高效共享贯穿于“一件事”流程重塑的全过程、各环节,以数据价值的释放,实现政务服务质的飞跃。加强全流程安全管理,做好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等数据脱敏处理、加密保护。

三、以部门业务协同管理为抓手,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的高质量安全发展

“一件事”重点事项的高效办成,本质上是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复杂协作过程,关键在于部门之间能否形成高效协同的“服务共同体”。这是“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中最具挑战性,也最能体现改革成效的关键一环。因此需要构建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准则,以整体效能的提升为共同目标,协同运转的组织制度和综合评价制度。

一是以管理制度建设为抓手凝聚部门协同发展的合力。“一件事”重点事项具有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属性,因此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组织管理的高效协同和集成服务是常态化推进机制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保障。《意见》强化系统观念和整体协同,通过压实国务院部门行业主管责任,加强省级政府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的工作统筹,推动构建目标清晰、权责分明、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常态化运行机制,解决“谁来办、如何配合”的协同难题,为复杂事项的持续高效办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运行规则。《意见》规定要加强政务服务制度建设,及时制定修订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持续推进依法高效办事。完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制定“高效办成一件事”办理模式、政务服务大厅和平台集约化建设指南等国家标准,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二是以协同审管提升重点事项的综合管理与监管水平。“一件事”重点事项的常态化推进在追求服务效率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健全与之相匹配、精准有效的治理与监管保障,需依托技术手段和制度约束,实现审批、服务、治理、监管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联动,让“放得活”与“管得住”并行不悖。《意见》提出要按照“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推动审批服务、监管执法和信用管理协同联动。同时要深化事前预防提醒、合规指引和事后信用修复等,探索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服务监管融合新机制,完善评估监管、增强监管合力,同时要统筹涉企的行政检查、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检查。

“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正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到“好办、易办”。这关乎政府治理效能的根本提升,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更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路径。常态化不是改革的终点,这是一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改革进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流程优化,更是治理理念与制度体系的结构性变革。要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将“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从阶段性攻坚任务真正转化为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常态化实践进程,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拓展,以点带面提升政府整体效能,显著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作者王钦敏为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




(责编:何淼、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