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故事丨侗乡银饰里的匠心传承

时间:2025-05-19 08:54:00 浏览:0

午后阳光透过木格窗棂,斜斜地洒在银缘阁的玻璃展柜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广州游客王女士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枚蝴蝶纹编丝银镯,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凹凸有致的纹路,银镯在光线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

“这款银镯太精致了,是纯手工制作的吗?”王女士惊叹地问道。店铺负责人黄能微笑着点点头,从柜台下取出一块尚未完成的银片和几根细如发丝的银线,“您看,这是我们正在制作的另一款,光是这一小片花瓣,就得花上半天时间。”

不到10平方米的玻璃展柜前,已经围拢了五六名游客。有人拿起一枚錾刻着精美图案的银戒指细细端详,有人对着苗银项圈上的铃铛轻轻摇晃,清脆的银铃声与店铺内传来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交织在一起。60平方米的店铺里,银器的光芒与游客的赞叹声此起彼伏,仿佛一首流动的银饰交响曲。

银火淬炼:七代传承的指尖技艺

黄能是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人,2016年被评为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家族银饰锻造技艺的第七代传人,他的记忆里始终跳动着银匠炉的火光。

“我五六岁就开始在作坊里帮忙清洗银饰,八岁正式跟着长辈学习银饰锻造技艺,那时候觉得好玩,根本不知道这是在继承一门手艺。”黄能回忆起小时候的学习经历,眼神中满是感慨。2002年,为了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毅然离开父母,前往凯里独立闯荡。

“当时寨子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我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凯里的日子里,黄能白天在银饰店打工,晚上研究新的工艺技法。“那时候最困难的是要适应市场需求,传统侗族银饰以厚重著称,但城里人更喜欢精巧的款式。”黄能说。

转机出现在2015年。一次偶然的侗寨调研让黄能发现了新的机遇。“黎平这边的侗族银饰风格和我们雷山不太一样,而且游客量很大。”经过几个月的考察,2016年,他在堂安侗寨开出了第一家店铺,取名“银缘阁”。

当被问及“银缘阁”这个名字的由来时,黄能笑着说:“‘银’承载着祖传的技艺,‘缘’寄托着与每位顾客的美好邂逅。希望有缘人能在银饰店铺相遇,大家因为银饰结缘,也希望这份缘分能一直延续下去。”

丝缕创新:当传统工艺遇见五湖四海

在银饰制作方面,黄能一直秉持着追求小而精、追求高品质的理念。他自己平时也会不断学习和钻研编丝工艺、绘画等技能。

“现在游客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的审美和需求都不一样,我们不能只守老样子。产品必须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黄能拿起一件银饰,向记者展示着其中的编丝工艺,“你看这个编丝,需要有非常精湛的技艺和耐心,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为了精准捕捉市场需求,黄能还养成了一个习惯——仔细观察每一位进店顾客的反应。“有的游客会直接说想要什么款式,有的则会盯着某件饰品看很久。”他翻开一本厚厚的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设计草图,“这些都是根据消费者反馈画的,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定制银饰,有些已经做成实物了。”

如今,银缘阁已经拥有了一个10余名工匠的团队,有人负责锻造,有人精于抛光,而黄能自己则主攻最复杂的编丝工序。“纯手工才能做出灵魂,”他抚摸着一条银链说,“机器压的银饰戴不出这种温度。我们的回头客常说,能感受到银饰里的‘人气’。”

沃土生花:30万元年收入背后的营商密码

从2015年堂安侗寨的第一个店铺,到2021年肇兴侗寨内的第二个店铺,再到2023年肇兴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第三个店铺,银缘阁的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其中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当地良好营商环境的滋养。

“当初开店铺的时候,得到了黎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从递交申请到拿到营业执照,不到一周就办下来了,效率非常高。而且第三个店能顺利开起来,也多亏了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发展环境。”黄能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

据黄能介绍,当地政府不仅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更在实际运营中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从店铺选址到装修设计,从市场推广到文化宣传,每一个环节都有政府的身影。这种贴心的服务,也让黄能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银饰的创作和店铺的运营中。

“政策支持和高效服务,让我们这些创业者能够轻装上阵。”黄能说,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持,这样的营商环境下,银缘阁肯定会越来越好。

从雷山到黎平,从一个小小的银饰爱好者到县级非遗传承人,从一家店铺到三家店铺,黄能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侗乡大地上书写着银饰传承的精彩篇章;而政府的支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为像黄能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银饰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未来,银缘阁的银饰将继续闪耀在侗乡,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香琳

编辑/屠琪

二审/周芸吉

三审/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