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闽剧团二十五载,她搭起村中戏台让乡音长存

时间:2025-08-18 06:06:00 浏览: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唐明亮

见习记者 蔡怡晴 通讯员 姜亮

2000年的福州新区(长乐区)乡间,零散的民间戏班日渐式微,闽剧演出越来越少。看着老人们空荡的眼神,身为长乐人的高海英心里不是滋味:“这陪伴了几代人的乡音,不能就这么淡了。”她毅然决定整合金峰、琅岐等地的民间艺人资源,创办一个属于长乐人自己的闽剧团。

如今,长乐的乡村戏台间,壹加壹闽剧团的锣鼓声二十五年未歇。从清晨的排练场到暮色中的演出台,团长高海英的身影总在幕后穿梭。这位从未以演员身份登台的管理者,用对闽剧艺术的赤诚与深耕,让传统戏曲成为点亮乡村文化的一束光,照亮了无数乡亲的精神家园。

左一为高海英,左二为程秀莹

守正创新,让传统活在当下

“闽剧不能只躺在老本子里,得跟乡亲们的日子‘贴’在一起。”这是高海英常挂在嘴边的话。2018年,她看到村里宣传移风易俗的标语,突然灵光一闪:“为啥不能把这些理念唱进戏里?”

她立刻请编剧创作小戏《收礼》,讲述村民婚丧嫁娶中拒绝铺张浪费的故事。为了让台词接地气,她带着演员走村串户,听老人讲旧俗、跟村干部聊政策,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理念揉进唱词。戏里有段老母亲劝儿子的对白:“彩礼多少不重要,日子和睦才是宝”,每次演到这里,台下总有人点头鼓掌。这部戏后来登上“三下乡”舞台,在长乐20余个村巡演,甚至有邻县剧团来求剧本。高海英说:“艺术得有用,能帮着乡亲们明白事理,这戏才有生命力。”

在创新的同时,她对传统剧目始终带着敬畏。经典闽剧《潼关情》讲的是古代官员在权力与情义间的抉择,高海英觉得“这跟当下说的‘廉洁’能呼应”。她请国家一级导演陈建军指导,逐字逐句打磨台词,让人物的挣扎更真实。有场主角拒绝贿赂的戏,她特意加入一段铿锵有力的快板:“金银如粪土,民心重千斤”,年轻观众也看得入神。这部戏至今演了三百多场,成了剧团的“保留剧目”。

2024年,剧团创排的《梅花蔡夫人》更是让闽剧走出了长乐。戏里讲的是明代长乐梅花镇女子蔡夫人远嫁琉球,促进两地友好的故事。高海英带着演员去梅花古镇采风,听老人讲民间传说,还加入了琉球舞蹈元素。在梅花中琉文化馆首演时,台下坐着中日两国友人,当演到蔡夫人思念家乡的唱段,不少观众红了眼眶。“闽剧虽然是地方戏,但也能讲好中国故事。”高海英说。

排练现场

薪火相传,让乡音不褪色

“剧团里50多位演员,大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高海英说起这点,眼里满是骄傲。她知道,传承靠人,这些年轻人才是闽剧的未来。

2019年,演员黄伟亮要参加福建省水仙花戏剧奖比赛,高海英陪着他闭关三个月。每天一起抠动作、练唱腔,连吃饭时都在对台词。黄伟亮后来拿了民营组金奖,是长乐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演员。“上台前,高姐跟我说‘别想输赢,让评委听听咱们长乐闽剧的味儿’。”黄伟亮说。

排练现场

为让年轻演员打下扎实功底,高海英特意请到程秀莹与陈建军夫妻驻团指导。程秀莹曾是福建省京剧团的指导老师,专攻身段形体,孩子们的台步、水袖、手势等都由她手把手抠细节,将京剧的手眼身法步融入闽剧的柔美韵律;陈建军曾任福建省闽剧院副院长,是国家一级导演兼演员,虽已退休,仍倾囊相授——不仅打磨唱腔、解析角色,更将导演经验与表演心得融入教学,教孩子们用眼神、语气传递情感,拆解经典桥段讲透“为何这样演”。夫妻俩配合默契,程秀莹规范基础动作,陈建军深化表演理解,让孩子们练功有方向、表演有灵魂。高海英常说:“有这样的老师引路,孩子们少走太多弯路,这才是传承最实在的助力。”

除了培养演员,高海英更在意让闽剧走进更多人心里。每年重阳节,剧团都会去长乐各个敬老院演出,老人们点名要听《珍珠塔》《紫玉钗》,演员们就一场场演,还会给老人递茶、陪他们聊天。“有位依伯说,听着闽剧就像回到小时候,家里人围在一起看戏的日子。”她记得有次演完,依伯拉着她的手说“下次来,能不能唱段《状元拜塔》”,她当场答应“一定来”。

疫情期间,剧团不能下乡,高海英就带着演员拍防疫宣传片。大家穿着戏服,用闽剧唱词教乡亲们戴口罩、勤洗手:“冠状病毒不可怕,做好防护最重要”,视频在本地平台反响热烈,播放量逾百万。“戏台上能演戏,镜头前也能宣传,闽剧得跟上时代。”高海英说。

2024年以来,剧团还积极参与“长乐大舞台 大家‘艺’起来”群众文化惠民演出,让闽剧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浸润更多人的日常。

如今,壹加壹闽剧团成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高海英也成了长乐人眼里的“闽剧代言人”,但她最常去的还是乡村戏台,那里有晒谷场改的临时舞台,有自带板凳的老观众,有孩子追着演员要签名的热闹。

“二十五年不算长,闽剧传了几百年,我们这点事算不了什么。”高海英说,只要还能听见乡亲们说“壹加壹的戏来了”,她就还能再唱二十年。

夕阳下,长乐的乡村戏台又搭起来了,锣鼓声起,高海英站在侧台,看着年轻演员们在台上绽放,悠扬的唱腔穿过稻田与村落,飞向远处的青山。这乡音里有她的青春,有剧团的故事,更有乡村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编辑:肖辛怡

审核:江荷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