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平舆县民间传说故事
#河南##驻马店头条# #平舆县#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1. 奚仲造车和“平舆”这名字的由来:
老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咱这平坦的地方,住着一位能人叫奚仲。他是给大禹王管车马的官儿,叫“车正”。传说他带着人就在咱这块地上琢磨、制造给贵族坐的那种带厢的车子,叫做“舆”。因为这地方平平坦坦,又专门造“舆”,慢慢就叫开了“平舆”这个名字。后来人为了纪念他,在城里修了奚仲公园。老人们说,过去造大车(太平车)的木匠,开工前还得念叨奚仲,这是老手艺人的讲究了。
2. 磨扇埠口的故事:
在射桥那边,洪河边儿上,有个老渡口,地名叫“磨扇埠”。这名字咋来的?有故事。说是清朝那会儿,流传下来一个关于唐朝好汉程咬金的故事。讲他年轻时候,在这渡口帮过一位姓王的摆渡老汉。老汉病重,程咬金就替他撑了三个月的船。老汉去世,程咬金为了还清老汉欠别人的五吊钱,连瓦岗寨英雄来请他去干大事都给推了。人家敬他这份实诚劲儿,帮他还了债。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个讲信义的故事,就在渡口放了个大石磨扇做标记。现在去县博物馆,还能看到埠口那块嘉庆年间的石磨残件呢。地名“磨扇埠”就这么叫开了,一直叫到现在。
3. **悬壶济世和壶公:**
这个典故老有名了,说的是东汉时候的事儿。在汝南郡(咱平舆那会儿归汝南管),有个小官叫费长房。他在集市上看到一位卖药的老翁,这老翁很神奇,总在店铺门口挂个葫芦(壶)。一到晚上,老翁就跳进葫芦里不见了!费长房知道遇见了高人,诚心拜师学医。这位老翁就被后人尊称为“壶公”。他门口挂葫芦的行医方式,成了“悬壶济世”的由来,意思是行医救人。这个故事体现了咱这儿古时候对医道和济世精神的尊崇。县里汉墓还挖出过装药的陶葫芦呢。
4. 董永和七仙女:
这个故事在咱平舆流传也挺广。北宋那时候的书上就写着“平舆县有董永墓”。故事讲的是孝子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下凡帮他织锦还债,两人结为夫妻。后来玉帝震怒,把仙女抓回天庭。再后来传说他们的儿子董仲舒在咱射桥古城村的一座石桥(老辈人叫它仙女桥)上见过母亲。现在李屯镇董庄村那边有座老坟,传说是董永墓,县里1981年给立了碑。射桥那边过去也有块“仙女桥”的石刻,据说是清朝仿照更早的物件刻的。这个故事讲的是孝道、情义,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姻缘的向往。
5. 任郭庄关帝庙:
杨埠镇任郭庄有关帝庙,这庙的木头老梁检测出来是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那会儿的。为啥建这庙呢?老辈人说,明朝初年洪武年间,朝廷从山西迁了不少人来咱平舆落户,其中一支就在杨埠这儿建了任郭庄。后来村里不太平,闹瘟疫,大伙儿商量着要建座庙来镇一镇。山西人特别敬重老乡关公(关羽),就建了这座关帝庙。庙建好后,香火一直挺旺,成了村里人祈求平安、凝聚人心的地方。
说说这些故事里透出的味儿:
重本事,敬创造:奚仲造车的故事,讲的是咱这儿古时候就重视手艺、崇尚创造,平地造车成了地名根源。造车匠人拜奚仲,也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
讲信义,重然诺: 磨扇埠口程咬金替人守渡、宁可不奔前程也要还债的故事,核心就是“信义”二字。这故事能传下来,说明咱这儿的人打心眼里认这个理儿。
尊医道,济苍生:“悬壶济世”的故事源于此地,葫芦成了行医的标志,体现了对治病救人这一崇高职业的尊敬和期望。
尚孝道,重情义: 董永卖身葬父是孝,七仙女下凡相助是情,这个故事能在这儿生根,反映了咱这地方传统上对孝道和人间真情的看重。
聚人心,求平安:山西移民建关帝庙,既是寄托对家乡神的信仰,祈求保佑一方平安,也是新家园里凝聚乡亲、团结互助的精神象征。庙宇香火不断,说明它实实在在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这些老故事,真真假假掺和着岁月,有些人物年代可能串了,有些细节是后人添的彩。但甭管咋说,它们就像老树的根,扎在平舆这块土地上,一代代口耳相传。故事里藏着咱这地方的人看重的道理——实诚、孝道、情义、手艺、互助,还有对平安日子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