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口非遗美味,拴住了蕉城人
它是洋中水粉的黄金搭档
是蕉城人必吃的“非遗美食”
它就是洋中糟姜!
作为蕉城人只要吃过洋中拌粉
就应该吃过它
今天就一起看看
洋中糟姜的制作过程吧~
↓↓↓

仲夏时节,走进蕉城区洋中镇,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陶罐成排,阵阵姜香扑面而来。洋中糟姜,这道因“爽脆辛香、开胃解腻”而闻名的地方小食,已被列入蕉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姜香在空气中弥漫,不仅是舌尖上的味觉记忆,更是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的生活印记。



在自家的小院里,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娟正挽起袖子忙碌。她熟练地洗净一篮篮新鲜子姜,晒姜、拌糟、压实、封坛,一道道工序她做得细致而认真,随着坛口盖上木盖,一坛夏天的香气便被“收藏”了起来,作为洋中糟姜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身影为这项古老技艺增添了新的色彩。

洋中糟姜的魅力,既在于它保留了姜的爽脆,又融入了酒糟的醇香,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却对细节要求极高。选姜必须选用当年新出的子姜,新鲜饱满、质地坚实,酒糟必须是当地酿造的老酒糟,香味才足,拌姜时手劲要适中,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最后的封坛,还要避开烈日暴晒,以保证发酵的纯正,这样的讲究,让每一片姜都浸润着时间的味道。

打开一坛洋中糟姜,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忍不住伸手取出一片。咬下一口,脆爽的姜丝在口中炸裂,酒糟的微甜随之缓缓弥漫,辛辣的尾韵紧随其后,让味觉产生一波接一波的回响。酸、甜、辣、香交织,形成多层次的体验,让人既开胃又解腻,尤其在夏季的餐桌上,更显清爽宜人。

传统技艺的传承并非易事。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逐渐远离“费时费力”的手工工艺,陈新娟却反其道而行之,为这门技艺带来了新的希望。她不仅把母亲和长辈的经验悉心学来,还主动请教老艺人,翻阅资料,记录改良方法。“只有先把老手艺学透,才能谈创新。”她说。

在坚守古法的同时,陈新娟还尝试与现代生活结合,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把“非遗糟姜”推向电商平台,销量一路攀升。如今,她的糟姜成了“网红小菜”,不仅打开了销路,也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尝到了久违的乡愁。
对于未来,陈新娟有着朴实的愿景:“我希望有一天,不论走到哪里,说起洋中,大家都会想起糟姜的味道。”


从院落里的陶罐,到年轻人手中的“非遗小袋”,洋中糟姜在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生,它不仅是一道地方小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寄托着洋中人的情感与乡愁,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这股熟悉的姜香,正飘得更远。
来源:文旅宁德、大梦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