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都没人要的竹林,如何实现“万元亩产”?|不懂就问—经济热点一线探访㉚
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黄潇
“两年前,我家30亩竹林就干烂在山里,白送都没人要。”
“现在,单算流转费一年就有五千多,加上务工,年收入能达到4万以上。”
盛夏的兴文县僰王山镇太安村,漫山楠竹挺拔苍翠,清风吹过,竹林下种植的药材淡竹叶散发阵阵清香。然而,就在几年前,这片如今生机盎然的竹林,曾是村民李祥兵口中的“废林子”——路不通、竹难运,一亩年收入不到一百元。
同一片山,同一片竹,从“白送都没人要”到如今实现“万元亩产”,如何做到的?带着疑问,我们近日走进竹林寻找答案。

兴文县僰王山镇竹林郁郁葱葱。
李祥兵今年五十出头,是太安村二组的村民。说起改变,他提到了“吴老总”。
“吴老总”是兴文县宁兴林业开发中心负责人吴文祥,三年前他带着团队走进太安村,提出要将村民手中的林地统一流转,规模化发展“林下经济”。
一开始,不少村民心里打鼓:“种一辈子竹子的自己都搞不出啥名堂,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吴文祥没多解释,而是直接行动:修路、建水池、整理林地,第一批就整合了4个村近8000亩竹林。他们选择在竹林中套种一种似竹非竹的中药材——淡竹叶。

竹下养淡竹叶。
吴文祥介绍,选择淡竹叶,是基于其生长特性和市场前景。淡竹叶喜阴耐湿,契合竹林的遮荫环境,生长周期也与竹笋采收错位。此外,这种植物清热泻火,茎叶是凉茶和中药的重要原料,市场需求稳定;种植周期短、产量高,“亩产干叶约1000斤,按市场价算亩均产值6000元左右。加上竹林高产培育后,竹笋和竹材能带来4000元收入,一亩竹林综合产值可以突破1万元。”
产值上来了,村民的收入又该怎么算?
李祥兵就是这项计划的受益者之一。他表示,在将30亩林地流转给公司后,每亩每年有180元的流转费和10元分红。除此之外,他在基地务工每天还有100元工资。“一年光我自己就能挣三万五六!”他笑着说,“老婆也在这里干活,两个人加起来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企业前期投入并不小。修路、建池、整地,吴文祥坦言已投入超2000万元,每亩每年管护和人工成本还要1000元左右。“但我们看的是长远效益。”他算了一笔账:随着三千亩淡竹叶陆续丰产,亩利润可超3000元,预计三年左右可回本并实现盈利。
在20公里外的僰王山景区,竹林价值远不止“林+药”。
从景区大门往里走,迎面的竹林间架起了几座银白色“太空舱”,与周围绿意交融,毫不突兀,“太空舱”的架空层下,中草药、竹笋同样生长茂盛。

竹林间的“森林野居”。
把“太空舱”搬进竹林的,是僰游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劲。他介绍,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让游客同时也能沉浸式体验野居生活。“我们不拼低价拼特色,每晚800—1200元的定价,现在每月入住都能超10天,客源多是来散心的商务人士。”

“森林野居”内饰。
但这只是胡劲“竹林生意经”的一部分。
他所经营的,是一条“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一产是竹材、竹笋和林下种植的淡竹叶,亩产约3000元;二产是竹笋加工——在镇上3800平方米的厂房里,鲜笋会被烤成干笋、加工成袋装食品,“价值能翻几倍”,目前年产值已达几百万元;三产则是民宿和体验旅游。
胡劲计划,下一步在已流转的1000亩竹林里扩建80—200个类似房间,并推出采笋、抓鸡等深度体验项目,真正把一片竹林可利用价值“吃干榨尽”。

竹下养殖。
在僰王山另一头,竹林下奔跑着全身黢黑的山地乌骨鸡。“竹下养殖”是当地“任老总”所开辟的“新赛道”,她直接选择和村民们合作,大家都来当“老总”。
作为兴文县鸿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任思琼在村里建起乌骨鸡养殖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有200多户社员,每家拥有30—50亩不等的林地,每户至少建5个鸡舍,养殖规模从800到2000只不等。
“只要合作,收益就很稳定。”任思琼说。她保守估算,一只鸡利润约10元,一个月出栏500只,农户就能稳定收入5000元。“但我们有两条底线:一要护好林子,二要养好鸡。”
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竹下经济,正悄然改变山区命运。竹下生金,绿富同兴,僰王山镇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增收共赢的路子——一座山,多元发展;一片林,多份收入;一群人,共同致富。而这,或许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实践。

出品人:谭江琦
总监制:钟岚
监制:赖永强 毛漫丁 王代林 刘莉 刘若辰 史册
统筹:陈旻翔 赵丹
本期编导/摄影/剪辑:黄潇
本期撰稿:陈俊伶
本期美术:黄潇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