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西江镇:三大引擎驱动乡村振兴 “双轮”提速

时间:2025-07-14 22:04:00 浏览:0

近日,雷山县西江镇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核心目标,通过“观摩学示范、座谈谋转化、评比树标杆”三大引擎联动发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集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观摩学示范:可复制的“经验坐标”

7月3日,西江镇的镇村干部、第一书记组成观摩团,在白碧、龙塘、脚尧等5个村的田埂院落间,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活教材”。

观摩团在黄里村黄里谣音乐农场参观学习 吴贤燕 摄

白碧村以“巧劲”破题,将闲置老屋、荒地转化为民宿与共享休闲区,演绎“闲置资源→增收引擎”的转型公式,解答“沉睡资产如何唤醒”的命题。

观摩团在龙塘村参观学习 吴贤燕 摄

龙塘村以“实干”打底,通过“网格化管理+积分制考核”推进人居环境整治,150余户卫生厕所改造、400余处乱堆乱放清理带来村容蝶变,直接吸引13家民宿落地,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8万元,印证“环境提质→产业增值”的链条。

观摩团在脚尧村参观学习 吴贤燕 摄

脚尧村以“韧劲”发力,将“老支书绝壁开道”的精神与茶山资源融合,打造茶主题民宿、茶展中心,让茶园变景区、茶叶成伴手礼,今年“五一”500余名游客带来超10万元收入,诠释“文化赋能→文旅增收”的价值逻辑。

三个村的实践形成互补——白碧的资源活化是基础、龙塘的环境提质是前提、脚尧的文化赋能是升华,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三维坐标”。“都是能照搬、能落地的真经!”观摩团成员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具体做法,更记下了“可复制”的信心。

座谈谋转化:经验落地的“本土桥梁”

“银饰锻打的‘非遗’手艺藏在深巷,年轻人却宁愿在外摆摊,咋把人请回村里?”“咱村的文化独一份,可盘山路不好走,游客进不来,文化只能闷在寨子里!”……观摩归来的座谈会上,麻料村、北建村等村支书的“痛点”直白又迫切。

西江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暨两清两改两治理现场推进会 吴贤燕 摄

这场座谈没有停留在“摆问题”,而是以白碧、龙塘、脚尧的实践为“参照系”,给各村资源精准“画像”。镇党委书记唐禄鹏的话点醒了众人:“学经验不是套模板,得让别人的‘钥匙’能开自己的‘锁’。”

思路一转,办法渐明,把观摩所得拆解成可落地的“零件”,再按各村“家底”重新组装。

最终,一套贴合西江实际的“1133”作战图清晰呈现:紧扣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大市场,把银饰、民俗、农产变成“景区后厂”的订单产品;以“三资”清理成果为“本钱”,让村集体与文旅企业、农业公司攥紧“资源共享、利润分成”的拳头。原本模糊的“发展方向”,变成了各村看得见、摸得着的“施工图”——银饰村有了“工坊接订单+老匠带徒弟”的路径,文化村明确了“修通产业路+串起民俗点”的法子,产业村找准了“合作社抱团+规模化种植”的方向。

评比树标杆:激活良性循环的“动力源泉”

7月7日,龙塘村表彰会现场,10户“卫生家庭”捧着流动红旗获村民点赞,村民李兴芬更是笑得合不拢嘴“红旗挂门口,既有光又有责任!”

龙塘村受表彰的“卫生家庭” 吴政申 摄

这一变化源于“积分魔法”。过去靠村规民约难改“脏乱差”,现通过“入户打分、公开评比、动态管理”,将抽象的“自觉”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惠”,村民从“干部催着干”变为“大家比着干”。

龙塘村院坝会 吴政申 摄

目前,此类评比已在全镇铺开,村寨间掀起“比干净、比整洁、比文明”的热潮。评比已超越“评先进”的范畴,成为串起人居环境整治与集体经济发展的“金纽带”。村民为挣积分主动参与环境管护,村庄变美引来了游客;游客多了,村民又把自家手艺、闲置房屋变成“加分项”,集体经济跟着壮大;集体有了积累,反哺评比奖励、完善设施,形成“环境美—产业兴—村民富”的正向循环。

如今,西江镇通过“观摩”提供经验坐标系,“座谈”推动本地化转化,“评比”激活循环动能,三大引擎层层递进、互为支撑,精准驱动“人居环境整治”与“集体经济发展”双轮协同,让乡村振兴在苗乡大地既行稳又致远。

通讯员 吴贤燕

编辑 彭欣

二审 黄喜文

三审 宋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