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人相209期·教师节特刊】“芯片”教师马牧群:以数字工匠精神点亮设计未来之光

时间:2025-09-10 09:39:00 浏览:0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被比喻为老师的奉献精神,由此,老师常常被全社会誉为蜡烛,感念其无私的付出。不过马牧群更希望自己成为“芯片”式的老师,不断吸收前沿知识,以充盈的人生为学子们带来更多启迪。

  马牧群是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也是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作为工业院校开设的艺术专业,马牧群希望将工科学子的动手能力带到专业中去,以创新的勇气挑战全新赛道。

  2002年,兰州工业学院的前身兰州工专筹备建设艺术设计系,希望以此拓宽工业美学之路,为学校构建更加丰富的专业集群。年仅34岁的马牧群被任命为系主任,带着年轻老师一起开启了工业院校的艺术之旅。

  “那个时候甘肃没有样本,一切都是我们摸索着来。”马牧群介绍刚开始的样子,但是在他心里,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培养艺术设计类实用人才。

  “我们是工科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强项,艺术从来都不是束之高阁,而是鲜活的美学应用。”马牧群介绍自己对艺术设计的看法,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实践经验,马牧群带着同学们一起设计学校南校区,并将图纸付诸行动。

  如今,龚家湾山下,绿树成荫的校园,就有艺术学子的匠心独运,更显手脑并用的价值。

  2008年,马牧群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全新转折。这一年,他带着对艺术设计系未来的思考,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启深造之旅。一年来,他孜孜不倦听了众多大师课,更学习了先进的设计管理理念。

  如何将美术殿堂学府的收获与学校的实际结合,走出一条工业院校创新发展艺术设计的路子?马牧群总结出“数字工匠”育人心得。

  “我们的学生有美术基础,大学校园以数字化设计打开未来人生,充分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将为他们开启新的艺术旅程。”马牧群介绍数字工匠理念,他期待学生们会设计更能将蓝图变为现实。

  随着兰州工专升本为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更高层次的教学,也为培养数字工匠带来更多可能。

  “我们正在努力描绘应用技术类大学应该有的样子。”马牧群介绍自己对学院未来的思考,应用技术的积累,来自一次次实践。

  学院与达内教育合办达内数字艺术学院,前两年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第三年达内教育导入数字设计前沿课程,第四年通过达内教育的深度实习适应就业市场,成为懂设计有技术的数字人才。

  “我们还成立了多个设计工作室,老师带头创新创业,同学们跟着创业创新,让设计更有价值,更适应市场需求。”马牧群如是说。

  在他看来,设计无定式,更无止境,陈旧的观念摩擦不出创新的火花。作为老师,他希望自己可以像“芯片”一样储存和接纳更多新的事物和知识,从而给学生更多启迪。

  而面对人工智能对设计的冲击,马牧群则希望带给学子们更深层的思考和引导。

  “汽车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代步工具是马车,当汽车出现,马车夫因为失去生意而抗议时,时代的车轮已滚滚向前。”马牧群期待自己的学生可以走在时代的潮头,去拥抱人工智能,为创意带来更多灵感。

  “我们鼓励同学们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我们正在开展的两当兵变数字展示项目,师生就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马牧群说。

  每年6月是离别的季节,也属于艺术设计人收获的季节。走进2025年毕业生设计展,马牧群为同学们感到骄傲。每年一个主题,每年都有新意。从从复原的《百年中山桥建造全程》作品入围新光奖并与《哪吒1》团队同台领奖,到《丝路历程 游甘肃》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创意大赛一等奖,同学们的创意总能带来无限惊喜和精彩。

  而且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还参与了临夏州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创意设计,鲁土司衙门数字建模等,将所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让设计使生活更美好成为现实。

  星光不负赶路人,多年坚守三尺讲台一线,马牧群先后荣获中国职业教育最高奖“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甘肃省首届“工匠人才”、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名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主编参编教材5部,出版专著一部,主持或参与30多项工程设计项目,成为受师生爱戴的老师。

  “我希望和同学们一起进步,用永不怠懈的心态去追寻艺术之美。”从师30多年,马牧群依然希望每天都是崭新而充满探索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