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筐红鸡蛋,一段救命情!再障妈妈带“奇迹宝宝”回医院送红蛋
“我带着宝宝回来报喜了!”7月8日中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邱女士一家正将一颗颗寓意吉祥的红鸡蛋塞进医护人员手中。这份特殊的“谢礼”,源于她与血液内科副主任王彩霞之间的约定:“如果孩子平安出生,要带着红鸡蛋回来。”
这份约定的背后,是一段跨越生死的故事。

邱女士给医生们派发红鸡蛋
突遭重疾:
产后查出“极重型再障”
2018年1月,刚生完二胎的邱女士发现牙龈出血、身上莫名瘀青。“我还问我老公,‘是不是你掐了我?’”她回忆道。当地镇医院初诊为牙周炎,但当天下午复查结果异常,医生便紧急要求她住院。
邱女士随即转至东莞某医院。住院约一周,接受了骨髓穿刺等全面检查,但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在医生建议下,她紧急转诊至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接诊的血液内科主任医师王顺清带领团队迅速评估,确诊邱女士为死亡率极高的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数据显示,未得有效治疗的极重型再障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极高,比白血病更为凶险。我们是在跟死神抢时间。”王顺清说。

邱女士病历
多方协作:
父亲做供者、丈夫托底、医院拼全力
重型再障有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另一种是免疫抑制治疗。邱女士的病情严重,其体内造血干细胞极少,很难用药物恢复,因此要做移植。
移植最好的选择是要患者的兄弟姐妹配型全相合,邱女士的弟弟当时才两岁,不适合做供者,后来由其父亲作为供者,进行了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整个过程中,邱女士的丈夫罗先生全力配合和支持医院的治疗方案,从经济、心理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移植后,患者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全血细胞减少以及移植后排异反应等,经过医院的及时治疗后,邱女士得以逐渐全面恢复。
雨过天晴:
良好心态是“第二种药”
移植后卵巢功能衰竭的邱女士能自然受孕,生下健康的孩子,除了身体上的康复,离不开积极向上的心态。
移植前预处理第一周,她每天都躺在病床上,进行预处理相关药物的化疗与全身照射的放疗。她回忆道,“当时感觉时间特别难熬,吃什么都没有胃口,好像整个人都是空的。”和许多患者一样,邱女士心情极其糟糕,经过医生的耐心解答和家人的悉心照料,她逐渐将心态摆正,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后,邱女士还主动去跳舞、练瑜伽;她还鼓舞其他病友:“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一个坎坷,只要跨过去就会雨过天晴。总之要摆正心态,积极配合医生。”
意外之喜:
再障妈妈还能生孩子吗?
王顺清主任告诉记者,女性再障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康复后,往往担心还能不能生育的问题,但这些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面对患者渴望生育的愿望,医院称部分病情相对稳定的再障患者可以采用提前冻卵、冻精的方式进行生育力保护;若患者病情极其严重,还是会建议控制病情挽救生命为主,但现在血液内科改进了移植方案,尽可能保护移植患者的卵巢功能和生育能力。近几年,部分患者移植后成功怀孕并顺利生产了健康的宝宝。
“当时检查说我已经卵巢功能衰竭了,就是没得生了,我也就没报希望了。”谁曾想,2023年,邱女士突然得知自己怀孕了!回医院检查评估后,她与医生们约定好,如果顺利生产就带着红鸡蛋再来表达感谢。7月8日上午,他们一家来到医院内科楼,给当时救助她的医生们派发寓意喜庆吉祥、生命繁衍的红鸡蛋,感恩医者仁心,分享福气圆满。
这个“奇迹宝宝”叫罗秋恩,名字融合了父母的姓氏,再添上“恩”字,寓意是上天的恩赐。在一家人看来,“恩恩”是来感恩、报恩的“福娃”。罗先生笑道:“长大以后努力读书,也要学医。”话音刚落,恩恩像是听懂了似的,小手挥舞着,摸了摸墙上挂着的听诊器,科室里一片欢声笑语。
邱女士一家的故事如同一束冬日里的暖光,照亮了更多再障患者前行的路:它不仅印证了医学技术的进步为生命带来的无限可能,也饱含着患者与家庭的坚持和勇气。愿这份“红鸡蛋”的吉祥如意传递给更多人,愿每一份对生命的渴望都能如愿。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图 | 刘颖颖 实习生 罗滢 通讯员 魏星 吴丽婷
编辑:束孟卿
来源: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