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 全球燃气“奥林匹克”峰会首次在中国举行,70多个国家200余家能源企业带来了什么
5月20日至23日,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在北京举办。WGC因规模最大、权威性最高,被誉为燃气行业的“奥林匹克”。本届大会是自1931年在伦敦启动、每三年举办一届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及LNG进口国,其在能源领域的发展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燃气联盟主席李雅兰在大会开幕致辞中如是说。
本次大会以“赋能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70余个国家的200多家能源企业,壳牌、道达尔、卡塔尔能源、bp、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下称“马石油”)、埃克森美孚等海外油气巨头,以及国内“三桶油”及下游头部燃气企业新奥集团、中国燃气集团、申能集团等悉数到场。
大会同期举办的展览,展区面积达5万平方米,共有全球约300家展商参会,规格亦为历届WGC之最。会议主办方介绍,截至大会开幕式前一日,参会代表已超2700人,其中来自海外代表比例超过40%。
展会现场,多款燃气新技术、新方案亮相。申能集团展台的中央展示了其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气化、绿氢+CCUS(碳捕捉、利用与封存)制备绿色甲醇的“三步走”规划。
2024年9月,申能集团与城投集团、华谊集团及上港集团等签署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合作协议,推动上海市绿色甲醇产能“零”的突破。该项目预计2025年底建成。
申能集团方面介绍,生物天然气路线由集团旗下申能环境与上海燃气协作拢集上游生物天然气资源并入上海城市燃气管网用于制备绿色甲醇,目前已完成松林养猪场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入网、上海最大的城投集团下属老港湿垃圾处置场项目生物天然气并网。

拍摄/第一财经记者郭霁莹
日本燃气协会本次带来东京燃气、大阪燃气等5家公司联合研发的电制甲烷(e-mathane,或称“e甲烷”)技术。协会负责人介绍,e甲烷由二氧化碳与氢气结合产生,经充分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可通过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回收后再合成e甲烷,实现环保闭环。e甲烷比天然气的碳排更低,且相比于氢气、氨气而言,无需对原有天然气管网、储罐等做进一步改造,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几乎为零。
协会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日本城市燃气90%的替代。在近期日本举办的世博会上,大阪燃气已在园区内对e甲烷进行示范应用。
“中国的燃气普及率较高。本次参展希望将e甲烷技术推广给更多使用燃气的国家,帮助其更快实现碳中和。”协会负责人表示。

拍摄/第一财经记者郭霁莹
除了展示新技术、创新能力外,不少公司也在展会现场寻求天然气相关领域的合作机会。
中国燃气集团携旗下天然气贸易、智慧综合能源、电商与新零售、电力及新能源、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等业务及创新产品参展。集团旗下科技零售企业壹品慧的“厨房场景生态”主题展区,以沉浸式厨房场景为核心,融合智能烟灶、安防系统与定制化橱柜套餐,通过动态大屏呈现服务网络布局及全屋解决方案。

该业务部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希望在本次展会上探寻将智能家居燃气系统等增值业务拓展到海外市场的机会,澳洲、东南亚等燃气产业处于发展前期阶段的地区均在公司考虑范围内。
例如泰国市场,该负责人称,“当地社会经济环境比较稳定,在东南亚而言,城市集中度也比较高,同时还兼具人口规模优势,终端用户也有较好的价格承受能力。”

本届大会还有不少中国在天然气领域的长期合作伙伴到场。马石油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非常重视本届WGC在中国举办的机会,用了至少一年时间筹备参展。公司“一把手”也莅临现场,与“三桶油”、申能集团等领导会面,表达对十多年来合作的感谢。
据介绍,马石油是中国第四大液化天然气(LNG)供应商,每年向中国供应约800万吨LNG。两方合作始于2009年,彼时马石油第一船LNG进入上海洋山接收站,申能集团成为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客户,双方签订了为期25年的LNG长协。当前马石油每年向申能集团供应540万吨LNG,满足了上海市过半天然气消费需求。
马石油相关负责人称,2024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两国友好关系为商业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公司也期待未来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拍摄/第一财经记者郭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