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标签让食品安全“码”上可见

扫描二维码,食品配料、生产工艺、产地溯源、营养信息等一目了然,甚至还能“听”标签、“看”视频——这即将成为我国预包装食品消费的常态。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该公告在今年3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数字标签的应用要求。
食品标签,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食品信息的载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有时却又很难“看见”。有的配料表字体小到模糊不清,有的生产日期藏得难以寻觅,还有的保质期需消费者自行推算。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不少困扰,也埋下食品安全隐患。分析原因,或是传统标签受版面限制、无法充分展示详细信息,或是个别商家故意为之、企图隐藏不利信息。
数字标签的推行,让食品安全更“透明”。一方面,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配料表、营养成分等详细信息便“码”上可见,信息获取更便捷,消费体验也随之优化;另一方面,数字标签要求信息修改可追溯、展示内容需负责,这既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也进一步提升了食品安全的“能见度”。此外,对企业而言,使用数字标签不仅能节约包装印刷成本,还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
推广数字标签,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一次积极探索,既顺应了技术发展趋势,也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当然,作为新生事物,数字标签在推广过程中也会经历一段磨合期。
比如,数字标签突破了版面限制,可展示海量信息,但信息过多反而可能增加消费者的浏览负担。这就需要在推广过程中把握好“数实平衡”,确保关键信息在实体标签上仍有清晰标注。此外,如何确保标签信息真实、准确、及时更新?如何防范企业借助技术手段隐藏不利信息?这些问题都需在后续推进中不断细化与完善。
“小标签”发挥大作用。期待随着数字标签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更加透明可靠,消费者也能买得更放心、吃得更安心。(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